【格隆对话虞锋】腾讯、阿里二选一,你选谁?|观澜财经

格隆汇 2018-12-13 18:34 分类: 观澜财经 收藏

下文来源|港股那点事

作者|格隆汇特约


就算只有一颗星星,再漆黑的夜里,它也是亮着的!


2018,创投圈凛冬已至,在漆黑的寒冬中,无数人感叹找不到路的方向,可夜再深也总有那么几颗星星闪耀着光!



2018“清科集团——中国股权投资年度排名”榜单里,云锋基金位列2018年中国私募股权投资机构第十一名云锋基金成立于2010年初,是以阿里巴巴董事局主席马云和聚众传媒创始人虞锋的名字命名而成,并联合一批行业领袖、成功企业家和成功创业者共同发起创立的私募基金。


▲ 云锋基金联合创始人、主席  虞锋


虞锋作为云锋基金联合创始人、主席,同时担云锋金融的主席兼非执行董事长。曾创办聚众传媒,曾任分众传媒控股有限公司董事局联席主席及总裁。拥有复旦大学哲学学士学位、硕士学位,中欧工商管理学院EMBA 学位。同时虞锋也跻身2018年中国私募股权投资家10强榜单。


12月11日,由格隆汇主办的2018“决战港股”海外投资系列峰会(以下简称“决战港股”),深圳站在深圳东海朗庭大酒店拉开帷幕。“决战港股”是由格隆汇主办的每年年底最大型、最具号召力的海外投资研究论坛。


▲特邀主持人:观澜财经创始人 柯岚


【观澜财经】(ID:guanlanage)作为“决战港股”的合作伙伴,已经连续三年奔赴活动现场,为大家带来活动精华系列报道。今年,【观澜财经】也作为2018“决战港股”的支持媒体全程参与本次活动上海、深圳、北京三大城市的活动宣传报道,并为大家带来最深度的一手嘉宾演讲精华及独家专访系列专题报道。


关于创业,关于投资,未来的2019年有太多的疑问,且看文艺热血青年格隆汇创始人格隆博士与儒雅深沉居士云锋基金创始人虞锋对话,碰撞思维,绽放智慧的火花,相信这场对话定会让你受益无穷。


---以下为对话全文---



格隆:早上好!


我先说一下为什么今天会有一次这样的对话。核心原因在于,这几天,到处铺天盖地的都是各大券商说2019开启超级大牛市,未来3-5年会是大牛市的年终策略报告,看得我胆战心惊。为什么资本市场,总比实业圈乐观这么多?我同时接触实业圈、风投圈与投资圈,三个圈子对未来的看法,从未撕裂得如此严重。


但我接触实业圈不是这样的。我上周还在跟实业圈一批A股上市公司的老总在一起开闭门会议,我问其中一个资产量足够大的人,对2019年是怎么判断的?他跟我说了一句很烧脑的话,他说2019年可能是过去十年最差的一年,但却极可能是未来十年最好的一年。


我不知道大家能不能听明白他说这句话的意思,但我总体的理解是:投资圈是最乐观的,实业圈是最悲观的。但中间层的风投圈,相对会综合一些,如果风投太悲观,就没法去投资企业;如果风投太乐观,也没办法把他投资的企业卖给二级市场,所以相对来说他们更客观、更中立,所以今天我们特意请了中国风投圈的代表人物,云锋基金的虞锋先生。


关于创业

格 隆

 

很高兴能有机会和虞总进行这场期待已久的对话。这场对话离虞总第一次在香港单独接见我已经快3年多了吧?当时我正在做人生最大的选择:是继续呆在我熟悉的投资圈,还是去全身心做格隆汇?然后我去找虞总要钱,因为据说他是风投圈最有钱的人。后来我发现我去找他绝对是找对了。


钱给不给,给多给少是次要的,最关键的是,在格隆汇的创业过程中,虞总对创业战略与战术的各种直击要点与耳提面命,对我这种第一次创业的嫩雏帮助极大。所以,今天与虞总对话的第一个话题,就是有关创业。


首先是,我们要不要创业?一个人创业,往往要赌上全部身家,万一失败怎么办?


当下越来越多的中国人已开始投身创业,但中国经济在下行,贸易战也暂时看不到终局,而看得到的创业赛道上,要么巨头把持,要么人满为患,拿风投的钱也越来越难,所以很多人说中国创业黄金期已经过去了。在这种情况下,虞总您怎么看待当下中国的创业环境与机会?对所有有志创业的人有没有什么好的建议?



虞 锋


谢谢大家!刚刚格隆博士讲的问题,市场明年好不好,悲观不悲观,要不要自己创业这些事,我们的看法是连在一起的。我的意见是,这个市场好不好,或者说整个大环境好不好,跟创业没什么关系。


这是什么意思呢?我的意思是,再好的情况下也有烂公司,再不好的时候也有好公司,关键看你怎么想,怎么干。今天和十多年前相比,我们的创业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但我认为今天很多的企业家、创业者,哪怕是比较成功的企业家,这个思维路径依然没有改变。


十几年前在中国,什么都可以投资,那是市场极度空缺的时候,我们经常开玩笑说,那个时代,插个扁担都能开花,做什么都行,但你发展到今天,如果还是用原来粗犷式的思维路径来创业就不行了。


最近五年,市场的壁垒高了,创业者要更多地依靠自身的技术能力、竞争能力、团队能力,更多的时候我们讲企业好不好,要看这些核心能力。这两年很多人都在讨论国家要不要救民营企业,应该怎么救,我认为直接给钱解决不了问题。我们该问的核心问题是,这个企业本质上的核心战略、组织问题、人的问题、市场的问题,解决掉了没有?只给钱,可能会助长他做更多能力以外的兼并收购,更多地做多元化的投资,而不是去想他们自己的核心能力到底在哪里。


我们回过头来看成功的民营企业,尤其是大家经常讲的那些巨无霸,它们都对自己的主业都极其专注,没有想外面的东西,它们做的投资也都是跟主业相关的东西,而我们今天出现了很多质押问题,多半是这些企业做其他东西去了。经常有人来跟我们讲,这些、那些都可以挣钱,我说你别跟我讲这么多,就讲你核心的东西是什么,不要跟我讲你五年以后的东西,就讲你今天核心的东西在哪里。


说到创业,我仍然认为在中国还是有巨大机会的。


中国尽管不再像十多年前一样,小企业很容易做得起来,但还是有巨大市场机会的。我们14亿人口,加起来比欧洲多,而且比欧洲好得多的是,我们一个省就相当于他们一个国家,我们自己跑来跑去没有壁垒,这里面的市场非常巨大。为什么互联网浪潮中只有中国和美国起来了?因为人多市场大。欧洲在互联网时代基本是out了,它们既不能形成大规模的市场,又没有办法共同协调,所以起不来,日本、韩国也是如此,只有中国和美国才有这个条件。


这种情况下,再加上中国的发展,东部、中部、西部,这个阶梯性的需求差别很大。还有大家这一年说的四五线小镇青年的需求,比如拼多多的兴起,说明互联网在这部分地区的渗透率根本不高,用手机的人也不多,这里面的市场机会是巨大无比的。


所以我自己觉得,今天的创业还是有很大空间的。我觉得中国人跟犹太人比较像,都喜欢自己做老板,只要他想奋发向上,想独闯一面,那么机会是一定有的。

格 隆

 

谢谢虞总!创业路上当然有很多艰难的地方。有人问马云,如果让他重新选择,还做不做阿里巴巴?他说不做。以前我觉得他是矫情,现在我觉得他说的绝对是真话。如果现在让我重选做不做格隆汇?我恐怕真没这个勇气。但我很能明白每个人内心都一定存在的那份追求。您当初也是在复旦学了7年哲学,毕业后当了2年多“岁月静好”的大学老师,憋不住内心的召唤,才去创业的。您世纪初的第一个大的创业项目“聚众传媒”就非常成功,大概是从无到有赚了16个亿,很大一笔钱。先撇开聚众传媒这个个案的细节,第二个问题您就谈谈,除了偶然因素,有哪些可以从中抽象出来,让大家都可以参考和复制的,创业的核心的、必然的通用法则?

虞 锋


格隆漏了一段啊,我其实在国企也做了很久,创业的时候我其实年纪不算小,将近40岁才出来创业的。但我觉得,过往管理的经验还是给我带来很多帮助,这确实也是很幸运的事情。我今天也非常感激,我愿意投资,是因为当时的投资者给了我巨大的帮助。


人生有很多很巧合的东西。我早美国看到楼宇广告这东西,然后2002年底2003年初的时候,我去找LCD的液晶屏,当时找不到,只有三星做,但三星嫌我们的量小,价格定的比较高。当我们好不容易找到了一家厂,对方说正好有另一家也过来找我们定制,你说巧不巧?就是江南春的分众。我们那时候没有想过马上把这件事做成上市模式,其实只是想做这么一件事情而已,后来想,既然这件事情可以做,那我换个城市,到北京来做吧,然后就开始在北京铺起来了。


但真正让我形成变化的是投资我的投资者,美国的那个投资人。他一上来问我的问题就是:“你将来发展的面有多大?你有没有壁垒?你的团队是否能跟上?”这些问题就是问你的战略、团队。被他们这么一问,我就在想,如果我只在一个城市做,这样的模式要把它变成真正的商业模式是不成立的。挣点小钱可以,但如果作为一个公司,持续成长是不行的。所以这个时候我才认真地思考,是不是要拓展到全国去。那时候分众也正好拿到软银的钱,开始到全国去抢点布点。不过我们很幸运的是,做这个事情的时候才只有两家企业在做。其他人,有钱的人不懂广告,懂广告的人暂时拿不到钱,所以当时我们有这样一个机会。


现在比较残酷的是,当你刚刚想做一个行业,巨无霸会迅速铺上来,给你的思考时间很短,需要你的壁垒真的挖得很深。好在那时候我们有半年的时间,等到我们抢了二十几个城市后,后来者就很难进来了。市场上只有两家的时候,这个市场就很容易做起来。


一方面是因为比较幸运,电视广告需要去补充。另一方面,正好市场有这个需求在,我们覆盖了那么多以后,大家觉得我们抓到了中产阶级的这一部分人群。


所以说创业有什么共性?我觉得一开始就要考虑长远,考虑战略。如果是做小买卖过日子,小富即安,这个没问题,但路迟早也会越来越窄。但你如果想做大,就一定要思考这种模式是不是能做的长久持续。如果你想把公司做远,你上来就要问自己,我确定的战略方向是什么?市场到底在不在?我的战略优势到底在什么地方?我的人才在哪里?思考这些问题的时候,慢慢就能把你的路打开。

格 隆

 

刚才我问了虞总一些共性、法则,现在回到具体的细节上来。我可以给大家披露一个细节,虞总当时做聚众传媒的时候,江南春的分众已经在做,虞总采用的方式是贴身紧逼,你怎么做我就怎么做。所以我特别想问一下虞总,我现在看到诸多的创业公司,都在聚焦创新,如果不做创新,好像就没有活路。我的问题是,难道创业的核心竞争力不是创新吗?这种贴身复制也能行?

虞 锋


我是这样想的,这个要看在什么阶段。你要想到一个别人完全想不到的东西,这个当然最好,但是光有点子在今天这个时代也不行,还要有强大的竞争力。你当年想做这个事,边上有个人也在做这件事,那他也是刚开始,你要问自己一个问题,这个市场到底在不在?这个更重要。如果在的话,马上就开始同步做,没什么时间差的时候,这个时候比拼的是执行力。


今天我跟江南春也成为了很好的朋友,我们回过头来自己觉得,如果没有对方的话,这个市场不会打的那么快。


我认为,如果没有对方的时候,我或许还是那个想法,只做一个城市,小富即安,当时江南春也是这么想的。因为有了对手,你会不断地想怎么战胜、怎么超越。我们两家从覆盖面、强度的角度来说,我们更深一点。但是怎么卖广告呢?我觉得江南春是中国最会卖广告的人,他想得更深,所以我们就互相学习,互相借鉴,慢慢把这个市场做大。


回到格隆总的问题,我觉得你的创业取决于你最终真的在想的这个点和你的执行力。今天大家看到的咖啡,早就有人做了;服装,早就有人做了,那么你的创新点在哪里?除非你是绝对的技术创新。今天看到这些技术公司,做云也好,做其他的也好,都称不上是绝对的唯一者,这时候比拼的就是执行力,你对整个技术的理解以及方向把握,所以这种情况,我不认为今天所谓的创新就是唯一,要看能不能把真正的东西提炼出来,落实到你的执行力上。

格 隆

 

老实说,我能从这里面听到非常多的我想要的东西,大家可能更多是做投资的,做投资你要找公司、分析公司,从创业角度来分析,一定会收获更大。


我给大家披露第二个细节。2006年分众刚刚上市,聚众当时也提交了上市报告,马上要上市,在这种特别关头,虞总不上市了,和分众坐在一起谈合并,最后两家合起来了。这个事情我们看起来现在是耳熟能详,不管是滴滴、Uber,还是我们现在看到的美团、大众点评,这种行业第一、第二合并现在看起来是很平常的事情,但在本世纪初的时候,老实说这种合并就需要足够的冷静和定力。尤其是上市要敲钟,这是很荣耀的事情,我上周刚刚在港交所上市大厅做了一次报告,当时我就在想,我什么时候能过来敲钟上市?这实际上是很荣耀的事情,但虞总踩了刹车。


当时虞总的解释是,因为觉得就算我融了钱,最后大家也还会打得头破血流,对两家公司、对社会的整体价值,从商业逻辑来说未见得就是好,虞总用了四个字:合比战好。至于上市的个人面子风光,一点不重要。


所以我想问虞总另外一个问题,是关于ofo和摩拜。我的问题是:很多人现在在攻击戴威不识时务,没有像摩拜一样向资本和时势低头,选择了一种看似壮烈其实自私的“站着死”。但如果“投诚活命”就是最大的正确,那创业者的坚持、逻辑与尊严去往何处?难道创业者的坚持不重要?难道创业者的逻辑不是凌驾于资本以及上下游生态的逻辑之上的吗?如果您是6个月之前的戴威(ofo  CEO),您会怎么做?

虞 锋


其实我特别欣赏格隆总做投资的时候,还仍然保持着文艺青年的激情。


我想问一个问题,成功的标准是什么?大家觉得人生的成功也好,或者企业的成功也好,是说我一定从头做到底这件事才是成功?还是说每个河流从山上下来,就必须流到大海里才是标准?还是说融到长江里就可以接受?这是你要问你自己的问题。


回过头来看,每个行业每个企业都是不一样的。刚刚格隆总也在不断问我聚众的问题,当年聚众分众从规模角度来说,肯定是创了先河。那时候估了3亿多美金,今天看来是很小的数字,但在2005年还是很大的数字。那时候我拿的也不是现金,而是换的股票,当然可能比现金更多一点,但我觉得,大家创业的时候,有一个好的合作伙伴、投资者,他是不是真正了解资本市场,或者对这个行业是不是理解,对你这个企业是不是热爱,他给你的建议,对你的影响太大了。


我们一直都说,有些企业应该早点上市,有些企业不一定要那么急着上市,这完全取决于你的企业竞争状态和企业的特点。我们当时在上市这个点上,两家考虑得差不多,但我们的投资者是非常传统、正规的打法,就是你的账上有钱,你应该帮他上市,但不要着急。

我觉得这个话说的也有道理,这么急着去做干嘛?我那时候也没经验,但是分众一上市,给我带来最大的压力是哪里呢?


第一,对方的影响力完全不一样了。


第二,我那时候谈了好几家小的要并购的项目,因为我自己要上市,所以涉及到一些问题。在上市的六个月以前并其他的东西,你要对那些企业重新开始做评估并购,时间就被拖长了,因此我的上市时间被拖下了大半年。我们的上市是2005年开始准备,谈完合并是2005年10月份,我创业比较短,当时只有两年多的时间。


我刚才讲了,上市的早晚取决于公司的点或行业的特点,我自己最后还是放弃掉了。我最后问了自己一个核心问题:如果我一定要敲钟,那么这个行业最后的竞争格局是什么样的?我觉得它仍然会变成一场厮杀,比较低水平的竞争。我不太喜欢那种重复的低水平竞争,我觉得那种市场也大不到哪里。当我们两家,无论是收入还是成本,当年差了将近五倍,所以我觉得那样的话,大家今天才有时间来想,怎样跟大家互动,把消费者的体验做得更好。哪怕为这样的东西,我放弃掉了一些,但换一个角度,我可以多看一些东西。


可能每个人的个性不一样,我自己一直是这样,做投资相对来说性格要中和一点,平和一点。企业家其实是需要比较偏激、极端一点,认准这个事情不放弃,做到底。但我经常会问自己一个问题,我坚持到最后的结果会是什么?


回到刚刚格隆总说的摩拜和ofo,这个很难讲。我们当时也看过这个项目,能不能投。我们很难理解一个大量烧钱的企业,它还不像网约车、互联网这些企业有规模效应。骑自行车大家都知道,是基于地理位置的,怎么可能会通过网上订自行车?肯定你是到哪看到有车就骑了,所以这个特点决定它是没有规模效应的。


可能大家觉得这是互联网概念,但实际上这种模式本身就是基于位置的。谁今天会预约说我到深圳站,要找自行车?没有这个说法。只有你走到门口看到自行车了,你才会刷一下。


我认为存在这个需求,但这不是能变成规模化、互联网化的东西。我们认为如果投下去,这两家公司最后最大的可能是变成全世界最大的自行车公司。今天来看确实也是这样,它们订单量最大。如果真的运营好也是一个办法,但不是用一个免费的方式,不能用烧钱的模式做。烧钱一是要烧成一家,二是取决于这个行业要足够大,但很悲催的是今天的中国很多行业烧不成一家。


我们当时没投共享单车,主要是因为我没看懂。第一,我感觉不到它是互联网;第二,烧下去以后又不是独一无二的。至于戴威的选择,作为一个创业者,其实会有各种各样的条件制约,局外人很难知道内情,我也很难评判这个问题。

关于

投资


格 隆

 

分众(聚众)已成为过去,虞总现在身上的烙印,最醒目的无疑是云锋基金的主席,一个标准的PE人士。


有人这么说过,中国风投圈可以这么划分:云锋基金,以及云锋基金以外的其他基金。这其中除了云锋基金自成立以来的骄人业绩外,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就是云锋基金堪称豪华的背景。除了马云和虞锋两位GP外,云锋基金的LP名流济济,涵盖2017新财富500富人榜上20名富人,其中12位LP更跻身中国最富百人之列。这些人不仅富甲一方,更控制一票上市公司资源,即使不完全统计,云锋基金LP所控制的上市公司市值加总也已超过5万亿元。这些都构成了云锋基金布局落子的生态圈,也是草根PE无法比拟的资源。


现在我们进入下一个话题:关于风险投资。

第一个问题,据统计,中国在AI、机器人、大数据、无人驾驶等诸多关键技术领域的风险投资额,全球排名都位居前三。5年之前,中国独角兽的世界占比是0,到去年,中国独角兽公司世界占比已达36%,直逼美国的41%,这其中,风投行业功不可没。


最近几年,风投的打法越来越激进,越来越简单粗暴。所谓的创新商业模式,多数时候是比烧钱,把一个领域(赛道)上的所有竞争对手都烧死,以形成市场垄断地位,再以垄断利润收回投资。资本过处,寸草不生。共享出租、共享单车、视频、团购,莫不如此,草根逆袭创业越来越渺茫。我的问题是,这到底是在促进社会进步,还是扼杀、毁灭社会的创新力与整体价值?风投这种“消灭路上所有异己”的极端玩法,会不会自我强化,会不会让自身整个产业未来无路可走?

虞 锋


我前阵子有做一个演讲,从我们的角度来说,我的看法就是周期,什么东西都有周期。


我碰到很多香港的投资人,相对来说他们看的周期更长一点。今天说损失,尤其是大家看到的一些地产行业,香港的地产商多一些,他们的做法跟国内地产商最大的区别是,他们持有大量的现金。我们用很高的杠杆率,不断地抢地、卖地,大家可能会看到一个报道,海港城这些地,光租金一年几百个亿。香港是拿到一块地慢慢经营,放在那里靠现金流来做。国内是不断地找,不断地卖,当然优势是我们的机会多,有市场,但缺点是什么?是靠薄利不断滚动发展的。


讲这个问题是题外话,我想说的是你要放大来看什么是周期。


格隆总刚刚讲了一个很尖锐的问题。我觉得从投资的角度来说,可能前几年钱太容易拿了,钱实在是太多了。到银行搞理财的钱也拿出来做投资,只要说马上要上市了,要IPO了,赶紧去砸钱,包括传统投资的人,统统在做互联网的VC投资,所以钱太多了,什么都愿意去砸。但我认为这些东西是有周期的,你今天再看,现金流很差的那些企业,明年都会融不到钱,就会非常困难。


我觉得这种东西只能靠不断地淘汰,因为所有的VC,PE也好,钱都是从LP来的钱,LP最终要问投资业绩。我看到很多基金他说投资周期是三年,我很纳闷。A股大家都知道,投一个企业上市以后,第一年投下去,要想上市的话,肯定需要至少三年、四年。大家知道A股的退出是多么艰难的事情,怎么可能基金就存续三年五年呢?


如果你存续期是三年五年的,你的所有的动作肯定都是变形的,赶紧逼着企业上市,不要想其他的。一个成熟的投资者总是会问企业五年以后会变成什么样子?格隆总刚刚也讲了,总有人说马云今天想退休就退休,其实他十年前就想了他的人才梯队、组织架构、可持续战略是什么。


今天可以看到,火热的时候AI、自动驾驶上来融资就是5亿美金,啥也没看到。我认为,可能自动驾驶的问题不光是技术问题。技术问题什么时候解决不知道,但这里面还涉及到很多监管的问题。现在的网约车大家也看到了,滴滴出问题,出租车也有问题,但问题是你是平台,你出现几个问题,这些问题马上会集中在这上面体现。自动驾驶如果要撞死一个人,这个责任到底是谁的?以前驾驶员撞人,反正是个案处理,是一个平台撞死人,这个责任不一样。


像这些东西你要思考,这些东西的时间到底是多久?VC的想法还不太一样,他们觉得只要投的早,后面有人击鼓传花就可以了,但我们这些人都是企业出来的,拿过投资人的钱,被这个思想训练过,我们又了解行业。今天做投资,核心还是我们对这个行业的理解,我能不能帮到创业者去思考本质的问题?


本质的问题,就是我翻来覆去讲的战略、组织,长期的发展是什么?只有你这样想,企业才能走得远。在这个走的过程中,你什么时候退都是好的机会。


今天会议的主题是"决战港股",大家思考过吗?在港股上市,会有另外一个大的问题,就是流动性的问题。


我不是说没有流动性就不是好企业,但是当没有流动性的时候,投资人走不掉的时候,你就必须要问这个企业到底是不是好企业。如果仍然有核心技术,仍然现金流很好,现金分配也很好,那它就是好企业。如果没有这些,你只是想着烧钱上市,现金流不好的,尤其是在港股,相对来说这个市场偏保守,大家看看那些不挣钱的公司,基本过一年半年都跌回去了。


我还是要替投资人说句话,VC、PE为中国创业带来了巨大帮助。你今天看看,全球所有大的独角兽企业,都有VC、PE的身影,仅靠创业者个人对资本市场进行理解是非常困难的事情,尤其今天在技术发展,外部发展格局并购需要的时候,投资人对你的帮助非常大,前提是你要问自己是否找到了一个好的投资人。


至于这中间,投资人现在的钱多了,愿意烧这个行业,但很可能过一阵子就没钱了。我看到最近几个月,尤其是这一波,A轮拿到很高的价钱,B轮的钱基本都拿不到了。市场是有它自己的规律。


格 隆

 

我刚刚问的问题比较尖锐,但其实我内心有答案了。风投对整个中国的企业、创业、创新绝对是功不可没,中国几乎所有的创业企业里都有风投的身影,包括格隆汇。老实说他们也有他们的商业压力,我也请教过李开复老师、徐小平老师,问他们到底是赚钱重要,还是社会价值更重要,促进社会进步更重要?总体来说大家的观点是一致的,他一定会考虑赚钱,但同时一定要促进整个社会价值。有些投资价值在他们眼里,他们是不屑一顾的。曾经有一个到美国上市的企业,做信用贷,然后有一家风投投了他,赚了点钱,后来嘚瑟的不行,结果把整个行业嘚瑟没了,被周鸿祎好一顿嘲讽。


这个问题我就不展开了,因为时间有限。我的下一个问题是,雷军说过,大风来了,猪都会飞,以此强调无论创业还是投资,选对行业(赛道)有多重要。但我做投资这么多年,更大的感受是:风停的时候,凤凰与鸡,其实没有区别。共享单车或许就是这么一颗流星式网红。我的问题是,您怎么看待投资的行业选择?未来5—10年,哪些行业或者赛道您认为会慢慢垂死,哪些行业则会拥有更美好的未来?我特别希望您能讲讲您对未来5年,中国互联网行业的可能趋势的看法。



虞 锋


我要特别说明一下,我不同意格隆总刚刚讲的,风停的时候凤凰和鸡没区别。恰恰就是在风停的时候,鸡和凤凰才能看出区别。风大的时候他们都能飞,但是风停了,你能看得出来谁能上树,谁只能待在地上。


你今天问到我们所谓的哪些企业是好的,或许我们看方向,其实要看自己,看中国的后30年。其实我们可以看看比我们早的发达国家,有些东西你就是抄人家已经走过来的路,别人整个制度的建设。这些东西我们不用想得那么复杂。


我们看这几个产品,归为两类,科技和生活。


科技是什么?科技代表持续往前发展,有持续发展的竞争壁垒的东西,云也好,大数据也好,AI也好,互联网也好,这些技术都要持续发展。


生活类的有两个方面。第一个是健康,这个是永恒的话题,尤其是老龄化加速的过程中,本身医疗保险很难覆盖那么大面的情况下,医疗这块是所有人都很关心的问题。在座的年轻人没有这个感觉,你的父母会有这个感觉,你今天年轻没感觉,但对小孩的健康你不会忽视,所以健康的问题你怎么也绕不过去。


第二个,无论科技进步也好,健康也好,收入增加也好,本质要生活。今天消费的分化非常厉害,消费是不同人的需求。为什么会有那么多的新公司出来,比如拼多多,是因为今天的消费真正开始分化。


这种情况下,我认为你只要抓住这几个点,这些行业肯定是有巨大机会的。当然这里边能不能投,还取决于公司的基因,投资机构是不是擅长投资一个领域。


相对来说我们不擅长做制造业。制造业看得不是很懂,而且做制造业需要持续长期跑步。


今天很多人做汽车,投资新能源汽车,但我一直觉得心里很胆战心惊。我们也尝试投了小鹏汽车,但我们还是胆战心惊的。这个行业大家知道,竞争是结束不了战争的,汽车做了一个爆款没有意义,并不能结束战斗。不像阿里在互联网做了一个东西,基本他就独大了,别人只能做一个小东西。


做汽车、手机这些,能靠竞争结束战斗吗?今天你出了新款,明天别人又出了新款。这个战争最多是从原来的500家企业,杀到了20家,再杀到了今天的局面。当然,有些工业领域,比如做家电的变成美的、格力这么两三家了,所以倒过来看,美的、格力现在很厉害,行业利润集聚了。汽车永远有新的款式出来,前面做的再成功,只要中间一款积压,其他的都废了,企业马上就没有了。


做投资来说,核心还是要看自己擅长不擅长的领域。


格 隆

 

我特别喜欢下围棋,我知道您也是从小学围棋,参加过市集训队,和吴清源先生下过让三子的教学棋。我想问的是,这个对云锋选择公司有帮助吗?什么样的公司,你们认为是好公司,会投它们?在公司好坏的评判维度里,创业者自身你们给多大权重?

虞 锋


其实这也是我们每天都在思考的。说句实话,这个问题我觉得没有定量,只能靠着自己的经验慢慢来看这些问题。当然毋庸置疑,这绝对是所有投资者都会强调的,根本要看创业者的能力怎么样。可是经常会发现,觉得这个人真不错,但他做的这个事真的不好,也没投他,过阵子,你也会发现确实这个东西他没有投成,转型做其他的东西了,结果但他又做成了。


比如头条的张一鸣,之前做的也都没成功,转型后,就做起来了。投资很艰难的是,有时候要看运气,要看这个人是否转型能成功。但不管怎么样,核心点,还是这个人。


至于行业模式则是需要杀出来的。大家看看今天的海底捞,做得非常成功。餐饮行业其实有一个好处,在楼下开一家餐厅也能活,但你想行业化、规模化、连锁化,就要思考一个问题,怎样跨过行业餐饮竞争的劣势,怎么能规模化?怎么能产品标准化?


回答刚刚格隆总的问题,作为投资者来说,你应该对行业的趋势理解应该是非常深的。你也许没有创业者理解的那么深,但至少你对这个趋势、方向也是能看到的,这样才能帮助创业者共同成长。


格 隆

 

我们抓紧时间再问两个问题。云锋基金有大量的成功投资项目,诸如搜狗、阿里巴巴、华大基因、vipkid、阿里健康、蚂蚁金服等等。我的问题是,哪些是令您刻骨铭心的失败项目?以及,为什么会失败?



虞 锋


我先讲一下我们的基金特点。做一级市场投资的,通常我们分为天使轮、VC、PE,说的大一点就是VC和PE,区别在于VC是扫机关枪的,最后打中两个就是爆款了,我们做的是中后期的投资。VC的说法是宁可错了也不能漏掉,但我们的策略是,宁愿漏掉也不能错,要少犯错误,这才是能生存下去的道路。但我们又不纯粹是这样的PE,只是后期看一下数字,因为我们对产业的资源、理解不一样,所以我们会在所了解的这些行业里再往前走得早一点,但前后期我们都能看。


就像我们那时候看VIPKID,当时他们找我们,纯粹是想让我们帮忙说一说企业的经营情况,因为它的规模很小,我们也不会投,但我是被这个团队感染了,我觉得他们有那样一种精神,找我说话的几个小时就像打了鸡血,我就跟我们的团队说,我们应该看看这样的企业,尽管早了一点,但还是应该看的。那时候的规模很小,当然现在的规模涨了十几倍。


因为这种思考,我们通常投资会投上下游,投完以后自己在一个领域里把这个变成了互相支援的生态系统。今天如果你投互联网,电商很难投,但能不能投延伸的行业?所以我们投了菜鸟这样的平台,也投了圆通、中通这样的快递公司,也投了仓库里的机器人管理,这些产业他们互相之间有协同,生态企业可以帮助投资企业,也可以提高成功率。


讲了半天,我们是在思考怎样能减少死亡,但死亡总归很难避免。我们今天运气比较好的是,在这种系统下,又对这个行业比较了解,死掉的可能性比较少,有时候有困难了,你还能救救它。


一定让我说,我们投过一个物流行业,一个行业的第二梯队,我们团队当时觉得还是应该坚持投一投,试试看。我当时觉得好像钱也不是很多,可以试试看。今天证明,当在一个行业已经有了四五家在里边,如果是第二梯队的,同时这个行业是需要不断持续烧钱的情况,你投这样的企业压力是非常大的,前面的老大会跑得越来越快,在后面的时候如果你想增长很快,就要烧更多的钱,但前面的人已经在里边了。这种情况下你去赌一个行业的第二梯队,这种冒出头的可能性其实不大。


我们每年都会反思我们的哪些东西可投可不投,哪些投了以后尽管挣了钱,但也不是应该投的。我们自己总结的结果是,我们不看这个行业已经有的前面几位,你去投后面的东西,尤其在他们技术上没有特别优势的情况下,只是靠管理层的冲击,是不足以支撑的。


格 隆

 

最后一个问题,假设现在摆在您面前有三家公司:阿里、腾讯、今日头条,您必须投一家而且只能投一家,您会选谁?why?第二个问题,现在只有两家公司摆在你面前:阿里、腾讯,您只能投一家而且必须投一家,您又会选谁?why?


虞 锋


格隆总可能觉得我回答的绕,其实我不是在绕,是因为你决定投与不投的时候参数非常多,你要思考的东西很多。刚刚你说的这三个公司,我今天说,在中国这肯定是最好的三家公司。作为投资来说,你今天要是买股票,你肯定要问相对今天的估值高不高,哪家最便宜,你要问这些问题。


而从今天来说,肯定要问谁的空间更大一点?如果说前两个都是四千亿美金的东西,这个是七百亿的东西,这个空间可能就更大一点。如果你的风险偏好是愿意赌空间更大一点的,至少从七百亿搞到两千亿,两千亿的时候可能有三倍空间,可能性大一点,而如果那两个变成三倍,就是一万多亿。这种情况下,如果同样是好公司,我觉得还是买头条便宜一点。


头条大家也知道,做内容,在我们这个体制下总是有缺点和风险的,所以格隆总刚刚讲的问题,其实投资确实是非常烧脑的,总是会有风险问题。你前面讲的这些很好,但一涉及到内容,就有其他的风险要考量。


腾讯和阿里的话,我自己认为这两家公司为什么要说都好?是他们在市场的地位占据了两个完全不同的板块业务,确实是做的非常独特。阿里今年在整个电商,包括今天它不是电商,它有巨大的技术储备,它是数据支撑的公司,尤其是后面的技术支持。所以今天来说,为什么大家觉得阿里巴巴非常强大?是因为它不但整个的布局好,技术的构架也好。


还有一个核心点,它的团队与梯队。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参加过阿里巴巴的投资者大会,现在马总说要退休了,上来了两个CEO,逍遥子和蚂蚁的CEO,两个人都是70后,后面淘宝这些管理者是80后,基本都是85后的。


作为投资人,这种公司很放心。马云现在搞了一个班,把团队里忠诚的人不断进行训练思考,阿里巴巴的人也不断轮岗,这在中国企业很少有的。逍遥子也是从不同岗位一个个做过来的,从不同岗位轮换过来,他今天才能坐到这个位置上。


为什么看这样的公司很放心?因为整个结构布局非常完善。现在小公司确实很困难,这种大公司增长率60%,今天在港股收30%的增长率就很开心了,阿里巴巴之前一直是60%的增长,现在说市场不好,回馈给小企业,自己调到50%多。我自己觉得这样的公司,肯定是不必担心的。


腾讯是站在另外一个内容的板块里,它在内容、游戏、娱乐这个板块里,格局几乎没人跟他抗衡,它占了80%-90%多,在这些大的板块里没人跟他竞争,我自己觉得它的整个布局生态也是做得非常完善的。这两个公司真的是非常好的公司,真要买,你只能问自己,这两家公司哪家便宜。


格 隆

 

其实我很认同一个核心的点,就是团队、梯队。格隆汇曾经发表过一篇会员文章,题目是《腾讯会被谁抛弃》,其中讲到腾讯做游戏有问题,或者他们一直在投资等这些容易的事情上做加法,这些其实都是市场早认识到的耳熟能详的观点并不新鲜,但那篇文章让我印象最深刻的一点是提到:阿里和腾讯最大的区别是团队,是人。


除了财务主管蔡崇信,阿里所有业务条线的高管,几乎都是土鳖。他们从骨子里天然理解和熟悉这块14亿人的热土,他们没有任何岛国思维的束缚,思想极具张力,敢想敢拼敢杀,并将各自的创新力发挥到了极致。他们能像李逵一样赤膊上阵,杀得满脸血污,也能洗个澡,端起咖啡聊战略方向。所以,阿里巴巴,我们除了知道马云,我们一定还知道张勇,知道彭蕾,知道井贤栋,知道樊路远,知道王磊……


反观腾讯,除了微信的张小龙是本土的,其他条线高管,几乎清一色来自香港、台湾等岛地的国际投行,他们见多识广,天生高雅精致,能在划定好的舞台与轨道上,把事情做得很标准、很漂亮。


至于中国人那种无时不在的危机感与焦虑感,自我革命,突破常规与创新,那都是另一回事。


所以,腾讯,我们除了知道马化腾,最多还知道一个张小龙,你基本不会知道其他人。


这个观点不一定对,但这篇文章的这段分析,给我的印象非常深刻。


总而言之,非常感谢虞总今天能抽出宝贵时间给我们剖析这么多,再次感谢!

推荐阅读 

❂ 清科集团2018中国股权投资年度排名重磅发布!

❂ 阿里云丁险峰:未来物联网的二十年,将创造比互联网更大的财富!

❂ 资管行业标杆、A股股神陈光明:我做价值投资这些年!

❂ 娱乐圈年终冲刺“吃瓜”KPI,却把资本圈逼疯了?

❂ 用大数据打造“智慧交通”,科技谷要成为中国出行大数据的独角兽!


资本市场观察家·价值投资推动者

--------   www.guanlantimes.com   --------


现已入驻合作平台

雪球 | 同花顺 | 今日头条 | 百度百家

界面 | 一点资讯 | 格隆汇 | 凤凰财经

搜狐 | 新浪微博 | 更多平台入驻中…


媒体合作:185-5925-6582(刘)

PR·IR·FA:188-5927-0161(曾)


ID:guanlanage

文章评论(0)

请先登录后再参与评论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