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2P的六次“死亡”背后,模式才是真凶?|观澜财经

蔡泽岳 2018-08-15 18:30 分类: 观澜财经 收藏

观澜视角


自6月16日P2P平台“唐小僧”跑路开始,持续两个月的P2P爆雷潮似乎已接近尾声,8月12日,监管层提出十项举措应对网贷风险,部分P2P平台也逐渐推出兑付方案,进行良性退出。


爆雷潮渐趋缓和,但对于P2P理财,投资者仍应保持谨慎。雷潮过后的P2P行业能否真正走出困境,依然是未知数。


复盘此次P2P雷潮,不难从中看出端倪。股市暴跌,金融监管收紧、网贷备案延期、楼市吸血算是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而P2P平台爆雷的幕后凶手在于运营模式的致命缺陷。风控能力的欠缺和灾难性的刚兑注定了P2P平台的生存困境。


风控难题


P2P的初衷在于缓解小微企业融资难,弥补传统金融不足之处。而小微企业本身便是坏账集中的重灾区,从工商银行去年的财报中可以看到,工商银行2017年公布的制造业贷款坏账率达4.8%,批发和零售业贷款坏账率高达9.8%。这尚且是配备专业风险调查团队的国有银行的坏账率。


▲工商银行制造业和批零业贷款坏账率。(小微企业多集中于制造业和批零业领域)


那么P2P平台的坏账率如何?P2P平台输出贷款的对象多为难以获得银行贷款的的个人和信用不足或现金流已高度紧张的小微企业,大部分P2P平台本身难以负担起一支专业风险调查团队,并且缺少健全完善的风控体系,坏账率几乎不可能低于银行。


即使从贷后管理能力来看,P2P平台更是难以企及银行,然而当前大部分P2P平台对外宣称的逾期率却在3%以下,其中更不乏有平台宣称逾期率低于1%,尽管其中具有统计口径模糊等因素的影响,但如此大的数据偏差着实令人为之捏一把汗。


▲P2P平台的真实坏账率仍是一个未知数


刚兑陷阱


举着互联网金融和普惠金融大旗的中国P2P行业在起步阶段便受到大量资本的追捧和国家政策的大力扶持,大大小小上千家平台在诞生初期便卷入强度空前的竞争中,行业竞争的加剧迫使P2P平台的模式发生异化,市场对高收益+低风险的期望使P2P平台不得不为去为投资者提供本金和利息的担保。


然而P2P平台对收益的保障是致命的。退化至刚兑模式的P2P平台相当于把自己的生存与坏账率牢牢绑在了一起,大部分P2P平台的贷款并无抵押担保,任何一笔坏账都将是P2P平台的直接损失,一旦收入无法覆盖坏账, P2P平台便极易走向借新还旧的不归路。




如此一来,无收益担保的平台无法得到市场的投资而在惨烈的竞争中难以生存,提供收益担保的平台则陷于坏账所积累的巨大风险而危如累卵, P2P平台便逐渐陷入劣币逐良币的怪圈,风险也随之越滚越大。


不成功的模范


既然P2P在信用中介的模式里走不通,那么采取信息中介模式并且生存下来的平台,日子过得如何呢?


美国最大的P2P平台“Lending Club”不失为网贷界的鼻祖和标杆,其严谨的风险控制使它长期以来成为国内众多P2P平台学习的模范,“Lending Club”对借款人资质有着严格的要求,只有通过收入和信用评分门槛的客户才可成功贷款。


更难能可贵的是,“Lending Club”采取信息中介的模式,投资人自负盈亏,平台负责贷款的审批和定价,尽管其做为纯粹的信息中介平台的定位曾遭到质疑,但相较于国内多数平台的资金池模式可以说相当规范。



▲“LendingClub”给投资者的金融产品由另一家商业银行提供,平台仅负责审批定价。


然而“”Lending Club”如今的日子并不好过,其公布的最新财报显示,“Lending Club”2018年第二季度净亏损达6081万美元,同比扩大139%,远高于预计亏损1000万美金-2000万美金的业绩预测,问题已相当严重。


“Lending Club”当前的股价较2014年的峰值已跌去近九成,其目前的总市值仅15.58亿美元,而在上市之初,风头正盛的“Lending Club”市值却一度高达120亿美元。


▲“Lending Club”的股价较上市之初已跌去九成


在信用体系成熟的美国市场,业务严谨规范的“Lending Club”尚且寸步难行,而其他的美国头部平台诸如“Fintech”,“Prosper"等也未能独善其身,陷入多年持续亏损的窘境。


太平洋彼岸P2P平台的日渐式微不失为给国内P2P行业敲响的一记警钟。


转型之路


前两年常常被当做对标对象的美国P2P平台如今已四面楚歌,觉察到危机的中国头部P2P平台们,早已悄然部署转型,寻找可能的生路。


2016年12月,P2P行业翘楚“陆金所”正式剥离资金池模式P2P业务,其网贷服务通过“陆金服”平台继续提供,而“陆金所”则彻底转型为金融理财信息服务平台。


而后“人人贷”,“积木盒子”也相继转型综合性理财平台,向多元化,全方位的财富管理平台过渡。上市P2P平台“拍拍贷”也将目光投向人工智能、区块链、金融云、大数据领域,转型意愿呼之欲出。


这场游戏中的头号玩家们,早已开始谋求转型,其P2P色彩正被有意地冲淡,而在监管收紧,市场资金紧张的大背景下,这场轰轰烈烈的转型,看起来却更像一次绝地求生般的“大逃杀”。



▲P2P平台淘汰率已近七成,“安全区”还在继续收缩。(数据来自网贷天眼)


西西弗斯式悲剧


▲提香 《西西弗斯》 (Sisyphus,1548-1549年)


西西弗斯是希腊神话中的悲剧人物。他触犯了诸神,作为惩罚,他必须把一块巨石推上山顶,然而巨石每当接近山顶时便轰然滚落。于是西西弗斯一次又一次地搬动巨石,永无止境地重复着这个动作,直到生命在永无终日的摧残中消耗殆尽。


这场悲剧不过是历史重演,只是悲剧的主角不再是西西弗斯。


2013年,追求高收益的投资者付出了代价。P2P迎来第一次爆雷潮,30%回报以上的高息平台纷纷倒闭,持续两个月的雷潮敲醒了投资人躺着收钱的美梦,


于是冷静下来的投资者开始转投利息中等,具有高知名度的平台。


2014年,是对稳健投资者的重创。投资者学会了避开高息平台,纷纷投资当时拥有巨大影响力的网贷名人运营或实地考察的优质平台。然而14年末,约10%的平台集体爆雷,爆雷潮让不少网贷名人身败名裂,许多稳健投资者血本无归。


于是部分精明的投资者转而信奉“自融安全论”。


2015年,是对自融平台投资者的收割。15年1月,借贷余额最大的自融平台“里外贷”,“盛融在线”爆雷,与此同时,股市逐渐由熊转牛,不少P2P平台在15年狂热的股市行情下被吸血倒地。12月初,涉及未偿付金额380亿元,投资者数十万的“e租宝”爆雷,这一重大爆雷事件的影响之深,至今余波尚在。


于是认识到爆雷威力的投资者逐渐倾向于具有良好背景的国资系平台。




2016年,国资系平台投资者也被薅了羊毛。投资者对草根平台不再信任,P2P平台纷纷对自身进行包装,宣称具有国资控股的平台蜂拥而至,结果2016年的P2P行业创下了一月爆雷200家全年爆雷1741家的历史记录,国资系平台的把戏逐渐暴露,打着国资背景旗号的P2P平台连锁爆雷,“国资系”也彻底沦为了笑柄。


于是大呼上当的投资者将信心寄托在了银行存管和上市背景上。


2017年,背景系存管平台的爆雷又颠覆了投资者的认知。存管平台“海河金融”的爆雷成了17年存管系平台爆雷的第一响,而“绿能宝”,“合众金服”等上市公司控股平台也相继爆雷。有背景的平台接连倒下,“背景”两个字也不再是免死金牌。


于是投资者又涌入了交易规模和用户数量庞大的大平台。


2018年,许多大平台的爆雷又让无数投资者血本无归。“唐小僧”,“牛板金”,“投之家”,“永利宝”......爆雷过程的惨烈便不再赘述,拥有巨额成交量的大平台已不再安全。


于是……


走出轮回


席卷整个网贷行业,收割无数投资者的爆雷潮的影响已逐渐蔓延至各个领域,为了阻止悲剧重演,监管层也已出台相关举措,出手整治网贷平台的种种乱像,化解可能引发的金融风险。


8月4日,互联网金融风险专项整治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P2P网络借贷风险专项整治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提出稳步推进互联网金融和P2P风险化解工作。


8月8日,互金整治办向各省下发通知,要求各地上报借本次风险事件恶意逃废债的借款人名单。全国互金整治办将协调征信管理部门将逃废债信息纳入征信系统和“信用中国”数据库。


8月12日,两个小组办公室召开座谈会,提出10大风险应对举措,其中包括严禁新增网贷机构,缉捕外逃人员,全力做好追赃挽损,加大力度惩戒恶意逃废债行为。会议指出,做好网贷风险专项整治是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攻坚战的重要战役。




在行业洗牌与监管收紧下,P2P平台的规范化是必然的历史趋势。


而对于爆雷潮是否已经结束,下一次爆雷潮发于何时,多少平台将最终存活,头部平台是否无爆雷风险,转型后的平台能否成功存活……


答案尽在塞涅卡《论天意》中:


只要命运女神微笑时别上当,那么她皱眉时就不会吃大亏。”


本文部分参考自:

《P2P模式的悖论所在》

《世上再无P2P》

关键时刻 ——P2P网贷危机调研报告

《复盘P2P六次暴雷潮和4000家问题平台,这次有啥不一样?》


推荐阅读 

❂ 张亦春:区块链金融的关键是“规模化”与“可靠性”!|观澜财经

❂ 走进上市公司:肿瘤分子诊断领域龙头艾德生物(300685)

❂ 十问厦门房价!传房价崩盘,这是对崩盘有何误解?

❂ 快先森:千亿争夺战!即时配送“金矿”突围之路

 阿里巴巴副总裁肖利华:新零售加速迭代,未来已来!


资本市场观察家·价值投资推动者

--------   www.guanlantimes.com   --------


现已入驻合作平台

雪球 | 同花顺 | 今日头条 | 百度百家

界面 | 一点资讯 | 格隆汇 | 凤凰财经

搜狐 | 新浪微博 | 更多平台入驻中…


媒体合作:185-5925-6582(刘)

PR·IR·FA:188-5927-0161(曾)



ID:guanlanage


文章评论(0)

请先登录后再参与评论

评论